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黄帝功德大典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发明创造

刘洪涛编著


  发明创造是通过修正错误来实现的,黄帝十岁即知神农氏之非而改其政。同时,发明创造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人们正是通过新的组合、移植放大了自己的希望。黄帝在拓展与延伸的基础上,排除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从而成为天下共主。黄帝不仅为百业之首、万世之师,人们还把世间的种种功劳都归功于他,这些文献所反映的迹象正是黄帝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发明创造,而是黄帝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发明创造的时代。黄帝正是通过发明与创造,把中华带进一个文明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黄帝荆山铸鼎所反映的问题,应当是当时世界科技水平在青铜冶炼方面的最高成就。黄帝用“荆鼎”象征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什么区别。
  (黄帝)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作甲子,制历象。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作甲子。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隶首理算数,命容成造盖天仪,著周天历度,作《调历》以建寅,春正月为岁首。复迎日推算,作十六神历,积邪分以置闰。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星官之书,自黄帝始。
  ——选自《隋书》
  (黄帝)著医书。咨岐伯作《内经》,命岐伯、俞跗、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黄帝)制衣裳。作宫室。作舟楫。服牛乘马。作器用。作弓矢。作杵臼。作棺椁。作货币。造律吕,作《咸池》乐。垂衣服,而天下治。《易》曰:“黄帝、尧、舜氏作,通其便,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又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该取诸《乾》、《坤》。”于时万民安乐,不使而成,不禁而止,百官无私,天下和,风雨时,五谷登,宝鼎获,凤凰巢于阿阁,麒麟游于郊薮。成大功,致丰利。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黄帝)作指南车。制阵法。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海,西至崆峒,南至江,北至薰煮,合符于釜山。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黄帝)教蚕。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选自《古史考》
  昔黄帝令伶伦作律。
  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合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
  ——选自《吕氏春秋·仲夏纪第五》
  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
  ——选自《龙鱼河图》
  (黄帝)经土设井,以塞事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八家设一井,井设其中,而收之于邑。
  ——选自《路史·疏仡纪·黄帝》
  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加马。
  ——选自《古史考》
  (黄帝)令知命纠俗,天老录教,力牧准斥,鵊治决法,五圣道级,阙纪补阙,地典州路,七辅而天下治。
  ——选自《路史·疏仡纪·黄帝》
  (黄帝)于是申命封胡以为丞,鬼容区为相,力牧为将,而周昌辅之;大山稽为司徒,庸光为司马,恒先为司空。
  ——选自《路史·疏仡纪·黄帝》
  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使岐伯所作也。所以建武扬德、风劝战士也。
  ——选自《古今注》
  (黄帝)于是立货币以制国用。
  ——选自《路史·疏仡纪·黄帝》
  黄帝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
  ——选自《论衡》
  昆吾山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于此,掘深百尺,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
  ——选自《拾遗记》
  帝与王母会于王屋,乃铸火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则镜始于轩辕也。
  ——选自《黄帝内经》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选自《史记·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谂,吉凶可知。
  ——选自《路史·疏仡纪·黄帝》
  注:泰乙,同太一、天一、大壹、秦壹、终南。庄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万物所出,在造于太一”;太一,又指终南。张衡《西京赋》天前则终南。《汉书》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作为北极神,太一和天一相同。《天官书》中保存了黄帝时代的观念,在诸神中,黄帝不如太一的地位高,太一是最高、最大的神。天地混沌为朴,未造成一物为太一,太一即世界的本原。黄帝以太一象征他所建立的国家,他把国家提到“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后世“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是黄帝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立史官。命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制文字。按伏羲氏造六书,而文字未备。至是,帝命仓颉为左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你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仓颉为帝(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选自《河图玉版》
  注:史官仓颉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南巡。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是南巡,而不是西巡,北巡呢?原因是洛南在荆山之南,轩辕黄帝荆山铸鼎,创立中华,轩辕黄帝的国家中心在的荆山,故才会有南巡一说。
  玄扈山在县(洛南县)西北一百里,世传黄帝时有凤衔图至此,帝拜受之。阳虚山在县西北一百里。河图玉板云:仓颉为帝(黄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玄扈之水,灵龟负书以授之。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土地·山川》
  注:洛南是仓颉造字的故乡,是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洛南花石浪龙牙洞洞穴遗址”,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黄帝乃至大禹“取历取煅”即此。洛南盆地旧石器时代地点群的发现不但填补了秦岭山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而且为研究我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石片工业二者的关系,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黄帝史官仓颉随人文始祖轩辕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境内之扈山相传曾为仓颉造字处,所造28个“兽蹄鸟迹”文字现藏于县博物馆,为稀世珍宝。
  史官仓颉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南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国家政治中心所在的地理位置。
  洛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史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曾随黄帝南巡到洛南,“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指掌而创文字”,其字28个,“玄龟负图出洛水”千古盛传,古籍中也有记载。
  ——选自新版《洛南县志》
  造书台 在长安县西30里西宫张村三会寺中,有台,即仓颉造字台。唐岑参诗:“野寺荒台晚,寒天古木悲。空阶有鸟迹,犹似造书时。”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土地·山川》
  注:长安造书台现位于长安区郭杜镇长里村,是中华民族汉文字文明的发祥地。长安仓颉造书台现高十多米,周长60余米,方形夯土建筑。原为土台,在夯土中曾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器皿遗物,可见是上古文化遗址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近年来,被文物爱好者和有识之士修葺一新,外包一层青砖砌为砖台。上书“仓颉造字台”。长安造书台原为“仓颉造书台”,可能是这些文物爱好者觉得仓颉造字比仓颉造书久远的缘故,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因为,远在仓颉之前,我国还处在伏羲时代,文字就已经在普遍使用,《易》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伏羲时代,伏羲氏曾命朱襄造书契以代上古结绳记事,命子襄造六书。一曰象形,二曰指事,三曰转注,四曰会意,五曰谐声,六曰假借。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天下文字必归六书。现在,我们通过考古也证明了这一点,荆山南的姜寨遗址,古人为我们不仅保留了他们所创造的文字,还为我们保留了他们写字所用的笔。中华文字出现久远,远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那样,究竟谁是发明文字的第一人实际是很难说清楚的,而现今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大家之所以把文字的发明创造归功于仓颉,这是我们中华文明以黄帝为代表的缘故。在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帝时代的许多发明创造里,名义上盖出自黄帝一人之手,也就是这个道理。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自然,文字的发明创造也就归功于仓颉了。其实,仓颉造书远比仓颉造字伟大,中华文明的传播正是由于有了书而使文字更加具象化。因此,仓颉作书,在古人眼里,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感动得老天以雨为粟,鬼神都为之而夜哭呢。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选自《淮南子·本经训》
  仓颉 白水人,黄帝之臣。墓在今白水县东60里。其前有庙。生有睿德而能书,及长,登阳丘之山,临于玄扈、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颉受之,逐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成,天为雨粟而鬼哭龙藏。居阳武而葬利乡。白水有阳武村,去仓颉墓15里。又按:白水即古之粟邑,以天雨粟故也。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注:仓颉造书功满天下,被黄帝封为阳武国君,在白水有其封地。
  仓颉墓 在白水县东北85里。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土地·山川》
  远古,白水为国,属诸侯封邑采地。据《刘志》和《梁志》载,黄帝时曰阳武,《路史·国名记》云:“古国有阳武,考仓颉庙碑记,仓颉为黄帝时诸侯,今阳武村地,疑为仓颉所封。”
  ——选自新版《白水县志》
  距今约6000—7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高度发展的仰韶文化时期。西安是仰韶文化极其繁荣、遗址最为密集的区域。境内主要河流阶地多有分布,在沣河中下游沿岸遗址分布密度甚至与现代村落相似。……半坡、姜寨人在原始物质生活条件下,开拓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半坡陶器上刻有20多种抽象符号,姜寨陶器上不但有38种抽象符号,而且还发现有陶棒、陶杯、石砚、颜料等书写材料,这些符号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萌芽。
  距今约4000—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继仰韶文化之后,经历了父系氏族公社的龙山文化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在西安境内分布广泛,与仰韶文化一脉相承,且常叠压在仰韶文化遗址堆积层之上,以长安县沣河西岸的客省庄遗址最为典型,因而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二期文化”。
  龙山文化相当于古籍传说的中华民族初祖黄帝时代。历史由混沌步入朦胧。史载黄帝命仓颉造字。1986年在长安县斗门乡花园村遗址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刻划痕迹,一些考古学者据此认为,生活在西安境内的先民这时已开始使用原始文字。
  ——选由《西安市志》
  黄帝十岁,知神农之非而改其政。
  ——选自《鬻子》
  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选自《管子》
  黄帝始分土建国。
  ——选自《路史·后纪一》
  黄帝国号:有熊。
  ——选自《史记·年表》
  帝所理天下,南至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至蟠木。
  ——选自《轩辕黄帝传》
  (太史公)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
  ——选自《史记·年表》
  注:黄帝纪年有几种说法,据《辞源》并参考夏商周资料,经过精密推算以黄帝开国之日算起。孙中山在当选为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发表电文,确认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1912年1月1日),并正式启用中华民国纪年。我国目前采用西历(基督教地区国家)纪年和黄历(又称农历或夏历)纪年,是西历和中国农历并存的纪年时代,一般在使用时相互对照使用。
  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
  ——选自《史记·封禅书》
  注: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黄陵、富平窑桥寨仰韶文化区和龙山文化区发现了一些城池遗址,在距黄帝荆山铸鼎地不远的高陵县杨官寨遗址发现了距今最早的城市,猜测可能与黄帝有关。如果说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遗址还是5000年前先民的一个村落,那么,杨官寨遗址这个相当于12姜寨村落,有着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聚落群,也许就是黄帝在中国建立最早也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城市。这个城市边缘有一条长达1945米的环壕。而挖掘这样一条壕沟会产生10亿立方米的土,这样的工作量那就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而是少数人指挥多数人劳动的结果。我们可以肯定,在黄帝时代,除了青铜的冶炼和文字的运用外,人与人之间已经有了等级和阶层的划分。这个被列为2008年中国考古之首的杨官寨遗址还表明,黄帝时代的先民们已经学会制作陶器并将其作为器皿,用陶刀收割粮食,用石球狩猎;维系他们关系的,除了血缘,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制度。那时,社会已经有了简单的分工,他们中有的人以制陶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猎,他们会通过交换来达成彼此的需要。而他们之中最强壮的或者拥有最多生产资料的,将会成为首领,号令人们的行动。他们中间已经有了分工和阶层的出现,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原始公社化制度。
  荆山的仰韶古遗址还有关山、义和、南康桥、箁星、盘龙湾、洪水、杨杜等,大量仰韶古遗址说明,荆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而在目前全国已发现的2523个仰韶文化遗址中,关山遗址就是河南灵宝和陕县105个遗址面积的总和,它是中国现有版图面积的百万分之一。参考摩尔根《古代社会》部落的组合情况,依据每100000平方米为一个氏族,15个氏族为一个部落,一个部落3000人的计算方法,在这里当时已有60多个部落,十几万人聚集。而中国到了秦代,国都的人口数字才突破50万人大关,其中还有徙天下12万户、近36万人口这样的一个数字。到了唐代,中国国都人口首次突破100万大关,这在世界当时也是绝无仅有的。那么,黄帝时代这么多的人聚集在这里干什么呢?1989年3月,河南籍教授、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在《中华都城要览》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指出:“黄帝铸鼎的荆山有湖南衡阳、陕西朝邑、陕西富平、河南灵宝、安徽怀远之说,但陕西富平,河南灵宝记载较多,且陕西富平距黄帝葬地桥山(陕西黄陵)较近,比较可靠。”
  黄帝修德立义。天下乃治。乃召天老而问焉。
  ——选自《河图挺辅佐》
  黄帝德冠帝位。
  ——选自《春秋合诚图》
  黄帝之初,养性爱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警,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君危于上,民不安于下,一王失于国,其臣再嫁。厥疾之由,非养寇耶?今取民萌之上,而四道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师营垒,以灭四帝。
  ——选自《万机论》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见之。
  ——选自《庄子》
  中央土,其日戊巳;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选自《礼记·月令》
  黄帝正明百物以明民共财。
  ——选自《礼记·祭法》
  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帝取舍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谋而亲,不约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谓四面也。”
  ——选自《尸子》
  黄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来,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黄帝之治也,置法而不变,使民安其法者也。
  ——选自《管子》
  (轩辕)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选自《史记·五帝本纪》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选自《左传·昭公》
  (黄帝)举风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鸿,得六相而天地治。
  ——选自《通鉴外纪》
  岐伯 庆阳北地人,黄帝之臣。所尚师事山。因帝咨问,逐著《内经》百余篇,明于天人之道,故《内经》称为“天师”云。
  风后 力牧帝梦风吹天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天老五圣及风后为帝之三公。鬼臾区号大鸿,为帝大臣。沮诵为左史。(笔误,应为右史)宁封为陶正。知名、窥纪、地典、常先、荣光、伶伦、大挠、羲和、常仪、隶首、荣援分理庶务而天下大治。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蓝田)县南十里辋谷口金山之前,旧《图经》曰: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故立风后祠。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
  (黄帝)纪官、举相。因有云瑞,以云纪官: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置三公之职,以象三台。置左右大监于万国。又举风后、力牧、太山稽、常先、大鸿,得六相而天地治。(此处所举不是六相,且于传说有异。)《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以物享,灾祸不生,所求不匮。
  ——选自《史记·历书》
  易曰:天垂象,圣人则之庖犠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轩辕始受河图斗苞授,规日月星辰之象,故星官之书自黄帝始。
  ——选自《后汉书志第十·天文上》
  (黄帝)画野分州,立井制亩。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遂经土设井、立步、制亩,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分八宅而井于中,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分之于井而计于州,则地著而数详,百姓亲睦,百官无私,市不预价(《淮南子·作贾》),邑无盗贼,相让以财。
  ——选自[明]嘉靖《陕西通志·文献一·圣神》
  (黄帝)命风后方割万里,画野分疆,得大小之国万区。
  ——选自《路史·疏仡纪·黄帝》
  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佑后土,执绳而治四方。
  ——选自《淮南子·天文训》
  (黄帝)其即位也,适有云瑞,因以云纪,百官师长俱以云名。
  ——选自《路史·疏仡纪·黄帝》
  (黄帝)乃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
  ——选自《路史·疏仡纪·黄帝》
  “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者天下,方制万里。划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颜师古注曰:“方制,制为方域也。画,谓为之界也。”
  ——选自《汉书·地理志》
  帝理天下十五年,忧念黎庶之不理,端聪明,进智力,以营百姓。是时,庶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无羡欲之心,邻国相望,鸡犬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轩辕黄帝传》
  耕者不侵畔,渔者不争岸,抵市不预,价市不开,鄙旅之人,相让以财,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轩辕黄帝传》
  (黄帝)昼寝,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其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初虚(宿)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选自《列子·黄帝篇》
  昔者,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岁时孰而不凶;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怠,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城郭不关,邑无盗贼;鄙旅之人,相让以财;狗彘吐菽粟于路,而无忿争之心。于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风雨时节,五谷登孰。
  ——选自《淮南子·冥览训》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内和平。
  诸北、儋耳之国莫不献其贡职。
  ——选自《韩诗外传》卷八
  










黄帝功德大典/刘洪涛编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

您是第 位访客!